纵队司令与政委有分歧,大家对政委有点孤立?萧劲光商讨咋解决
1948年12月,东野部队入关,3纵司令韩先楚、副政委刘西元,政治部主任卓雄到1兵团驻地来看望,与1兵团副司令陈伯钧闲谈义县攻坚战和锦州攻坚战的问题,谈到三纵领导问题。陈伯钧说他们一起谈,好像就是政委罗舜初与司令韩先楚的关系,大家对罗表示异议之样。
1948年12月,东野部队入关,3纵司令韩先楚、副政委刘西元,政治部主任卓雄到1兵团驻地来看望,与1兵团副司令陈伯钧闲谈义县攻坚战和锦州攻坚战的问题,谈到三纵领导问题。陈伯钧说他们一起谈,好像就是政委罗舜初与司令韩先楚的关系,大家对罗表示异议之样。
在四野12个军当中,很多部队从成立到南下中南多次换将,如:38军从万毅到李天佑再到梁兴初;40军从程世才到曾克林再到韩先楚、罗舜初;43军从陈光到洪学智、黄永胜、李作鹏;45军从黄永胜到段苏权、陈伯钧等。
我们县城纺织厂的大喇叭,每天准时播放着《亚洲雄风》,激昂得让人想死。
雨水不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掉,是一瓢一瓢地往下泼,带着要把整个世界都泡烂的狠劲儿。
这事儿奇怪不?一个从枪林弹雨里爬出来,爬到那么高位置的将军,人生谢幕却如此简单。他这一辈子,抗日打过,解放战争干过,朝鲜战场也去过。可人们聊起他,说的最多的,不是他打了多少胜仗,而是他身上那种又硬又软的劲儿。硬,是军人的骨头,软,是心里的那点墨水。
不是旅长偏心,是他手里缺的不是枪,是能让人把命交给组织的“思想钢筋”。1940年386旅政工干部缺口43%,连排级指导员全旅凑不满一桌麻将,李云龙一拍脑门就想一人扛两份活,旅长当场把烟枪往桌上一磕:再能干你也长不出两张嘴,真把团带成你的私人山头了,往后还咋收场
湖南祁阳有个村长,叫张涛,带着大伙儿分田地,干得热火朝天,老乡们没一个不竖大拇指的。
1972年5月中旬的一个傍晚,福州西湖边吹着略带咸味的海风,韩先楚站在窗前,望着军区大院里忙碌的通信兵,心里却惦记着一桩“麻烦事”——中央通知,政委人选已定,李志民六月到任。
三个月,整整三个月的高强度对抗,我感觉自己身上的每个细胞都在叫嚣着疲惫。
那天他拿的是中将。有人盯着他胸前那枚勋章,又看看证书上写的字,低声说:郭化若不是上将吗?这话像漏了气的球,从会场往外一飘,就跑到军中老朋友常去的小茶馆里,成了茶桌上绕不开的话题。场面本身挺简单:号手吹《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》,他戴着厚眼镜,身材高,走得不急不慢
军队的权力链条有它的规矩。大军区党委书记往往兼第一政委,政治工作归口统筹。多年后,北京的一纸,把冼恒汉的人生定档,这事还要从一份任命说起。
山东海阳县抗日烈士纪念馆里,珍藏着一支造型奇特的旱烟袋,烟袋嘴是用子弹壳做成的。这支烟袋的主人,是八路军胶东军区16团团政委张寰旭烈士。
1993年初冬,北京西山檐角结了白霜,一本刚刚付梓的《黄火青回忆录》从印刷厂送进党史研究室案头。资料员翻了几页,皱眉低声说:“这段序列有点不对劲。”旁边的年轻助理抬头问:“司令员位置搞错了?”简单一句对话,揭开了后续半年的校勘风波。
1949年4月,萧劲光率领的先遣兵团率先南下,途中接到上级命令组建兵团,任命他为12兵团司令兼政委。陈伯钧担任第一副司令兼45军军长,韩先楚担任第二副司令。
她若有所思,问:“上午询问你的意见,你不是说要准备结婚了吗?”
车轮叩击铁轨的声音,单调又催人。李建军把新换上的上尉肩章扶正,军装笔挺,映着车窗上自己晒得黝黑的脸,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。三年了,整整三年没回过家。这次提干,部队特批了十五天探亲假,他恨不得一步就跨回江城那个老旧的小区。
这次整编不同于以往,不只是换个名字,而是从组织架构、番号序列到指挥体系,都要重新梳理一遍。
也是在这样恶劣的风雪天,她心疼一夜未归的梁又岽,便带着四岁的小文出门寻找。
别的娃还在田间摸鱼玩耍时,他就总缠着长辈问国家大事,心里早早埋下了为国做事的念头。后来他一路读书,凭着一股钻劲考上武昌中华大学,在校园里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后,更是像找到了人生方向,一门心思要投身革命。
“八十年代,一个觉醒的年代,一个朝气蓬勃的年代,一个珍贵的年代……”